谋划着要写这篇文章已经很久很久了,却一直没有动笔。
最初想写这个主题是在寒假疫情最严重期间,我接到了学生的求助。她说家里父母经常吵架,在家待着特别难受,但是外面疫情严重又出不了门,自己在家无处可躲,快要崩溃了;给学生做了心理辅导,后来,疫情没那么严重了,我就没写了。
然后,我们就到了“后疫情时代”。由于学生到目前还未返校,他们在家里与父母相看两相厌,与父母无法沟通,与父母矛盾升级的情况越来越多,各种焦躁的情绪又纷纷出现……面对这些情况,我终于决定静下心来写写后疫情时代居家生活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这个主题。
今天,我们不用一本正经的心理学知识探讨这个话题,借助几个案例情景,用接地气的话聊一聊,希望能让有类似经历的同学有所启发。
(一)父母一直没变,变化的是我们
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其实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直都存在的。
小的时候,我们看父母的眼光是“仰视”的。那个时候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经济上大家都是完全依赖父母,而自己的思想也未完全成熟,因此即使天天都在家,也不会意识到父母和我们之间的问题如此的多,矛盾如此的深。
长大以后,我们思想成熟了,有的同学甚至在经济上也相对独立了,我们在成长,父母却还是原来的思想,逐渐老去。现在,我们不再用“仰视”的眼光看父母,不再完全依赖父母,这个时候,矛盾就凸显出来了。
今年,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把大家都关在家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长大以后或者说成年以后同学们从未与父母有过这么长的一段亲密相处时间,长时间的同一屋檐下相处,引爆了许多同学与父母平日里早就存在的问题,潘多拉的盒子就这样被打开,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让人无法逃避。
(二)父母经常吵架闹离婚,我恨不得摔门而出
学生留言:从我懂事以来,父母就经常吵架,常把离婚挂在嘴边,我爸脾气不好,如果吵得比较凶,就会动手。我妈软弱唠叨,一吵架就向我哭诉,说我爸的各种不是……看着这样的父母,我很烦躁又无力改变。疫情期间,我多想一家人快快乐乐的围坐在一起,像别的家庭一样,欢声笑语,可是他们居然冷战了,如果不是不能外出,我想我已经离家出走了!我该怎么办?
小花姐说:的确,作为儿女,都不希望看到父母吵架。相信面对这样的情况同学们也做了许多努力想调节父母的关系,有的同学甚至歇斯底里咆哮或用更极端的方式去威胁父母,这种方法当场或许能镇住父母,然而过后还是老样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通过你的各种努力,父母经常吵架的情况还是不能够改变,这个时候,需要作出改变的就是你自己了,你要与自己和解。
你要去探究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如果是性格不合,观念不一致,无法调节,这个时候,你不要把父母和自己捆绑在一起,要割裂开。父母与子女,缘浅缘深,终归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把你的父母看成是一对普通的夫妻,让他们去闹。要知道,是夫妻就会有矛盾,就会吵架,这是夫妻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来你成家了,也会跟你的伴侣吵架。作为子女,这种时候最恰当的做法就是:不判断,不表态,不站队,不参和,始终让自己置身事外!
万一不幸的到了最后,父母最终还是离婚了,撇开父母这个身份,对于相处不来的夫妻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离婚是父母的事!他们对也好,错也罢,都是他们买单,只要他们都是爱你的,即使他们分开了,你也是他们的孩子。你就做个没心没肺,吃饱喝足好好睡觉的快乐孩子就好!
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逃离不出家门,如何逃离这份痛苦呢?我觉得还是要用积极心理学来武装自己。阿德勒说过,你经历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解释你的经历。也就是说,你想开心还是难过,关键不在别人,而在你自己。你怎么想,然后怎么做,就会有什么结果。
(三)我想对父母好一点,可他们却不领我的情
学生留言:我家在农村,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现在长大了,虽然没有毕业找工作挣钱,但是我却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这次疫情在家里的时候,我用自己省下来的钱给父母买点礼物,他们不领情,说我浪费钱;我看父亲大冬天还穿冰冷的拖鞋干活,我想让他穿暖一点,他却总是不听我的。我很想让我的父母像其他同学的父母一样,穿得体面,悠闲的在家过着小日子,可是他们却怎么也说不听,总是没日没夜的干活。我很懊恼,很失落,为什么父母就不能听我的话改变一下自己呢?
小花姐说:这部分同学目前对自己父母的生活状态有强烈的改变冲动,是因为他们自己变了。
小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这种强烈改变的冲动?因为当时的你还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不知道还有很多不一样的生活方式。长大了,你见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模式,你接受了改变了,于是你想把父母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模式。可是却没有意识到:没有人能改造得了别人的生活,更不可能改变别人的人生轨迹。父母都在按照自己的生命历程行走着,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情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等等,都决定着他们的人生和幸福感。
所以,这个时候,你要跟自己和解:由最初想要做个父母的改造者变成父母的欣赏者,比如现在父亲大冷天不听劝告还穿着凉鞋,你应该想:这说明父亲身体还很硬朗。看到父母怎么也闲不住,省吃俭用,下地干活,你应该感到无限欣慰,因为父母健康的生活着。二老只要健康快乐着,何必要求他们吃什么穿什么衣服过什么日子?父母的生活方式是否你想要的已经不重要了,你所求的,唯有父母平安健康。
(四)父母总是要我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从不听我的心声
场景:你看你,天天躺着玩手机,饭也不好好吃,像什么样?
你看你的房间乱得跟猪窝一样,自己也不收拾
回家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读个大学不知道读了什么……
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一点都不听话呢……
以上种种父母的命令、不理解、甚至恶言相向,是不是也让你觉得像极了自己的遭遇,让你痛苦不堪?
小花姐说:在大多数传统的中国式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是没有平等对话的,大多数父母表现的是一种身份性的存在——“你是我生的,是我养的,就必须事事听命”。很多父母认为的爱,就是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供他读书,看着孩子成家立业就算完成了使命。
你可能觉得无法跟父母沟通,觉得自己很压抑,想逃离家庭。其实,生于90、00年代的同学们,父母辈大多生于五、六十年代,他们身上有他们成长时代的烙印,背负着很多障碍,带着那个时代惯有的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他们基本不善于表达“爱”,很少会直接说“我爱你”,而是以一种更隐忍的方式来表达。你或可以理解为,父母他们表达对子女爱的方式,水平也就到这了。
一直以来,大部分父母更想让孩子活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如同场景三,其实孩子长大后,也拼命想改变父母,想让父母活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每个人潜意识里似乎都有一种想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施加在身边人身上的想法。也许多年以后,你会继承你父母现在对你的模式去对待你的子女,当你看懂这里的时候,你应该就能够理解你的父母了。因此你可以主动跟父母沟通,和父母和解;如果无法沟通,那你应该与自己和解,成长的本质是向内生长,而不是向外寻求。
不要再为父母的不理解耿耿于怀,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先在自己身上找答案。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我们不能够要求平等,所以我们要尽量去满足父母,让自己不再焦灼,不再冲动,不再愤怒,坦然地接受一切。最后明白:除了自己的心态,你什么都改变不了。成年后的你已经拥有选择的能力了,我希望你能勇敢选择跟自己和解,很难,但一定值得。
(五)结语
疫情终将过去,生活必将继续。刚刚经历的疫情不仅是一场危机教育和生命教育,也是一场心理教育,不仅让我们学会应对突如其来的应急反应,更让我们有机会积极关注日复一日家庭生活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其实疫情之后,才是一场“道阻且长”的集体“心法”修行。
一个人的成长最终需要自己成全自己。靠自己把绑在身上的一个个困难解开,靠自己去一点一点熬过成长的那些痛苦,哪怕认清了生活的真相,我们依然可以热爱它,也正是这样,成长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成长很不容易,但也很有趣。成长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在帮助我们探索一个我们原来没有机会探索的那个自己。
完成这个过程,说难,其实也不难,你只需先学会一件事——接纳自己真实的模样。做一个真实而自信的人,与自己和解,就有力量去抵御成长经历的痛苦。
【作者: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李小花】
特别提示:以上场景系综合多个案例汇总提炼,请读者勿对号入座。